近日,內蒙古衛計委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情況監測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重點監測管理公立醫療機構采購藥品范圍,由國家基藥擴大為國家基藥目錄(2012版)、2017版醫保甲類藥品(594種)、蒙藥。,同時透露出一個消息:國家衛計委正在調整優化國家基本藥物目錄。
自2009年國家實施基藥制度以來,共公布了兩次基藥目錄,分別是2009版目錄(307種)和2012版基藥目錄(520種),并要求基層醫療機構100%配備基藥,城市等級公立醫院優先使用基藥,這幾乎等同于國家幫助基藥開發醫院并推廣上量。在基藥政策的刺激下,當時一度掀起了市場追捧基藥的狂潮。曾經有某家藥企進行基藥代理權的拍賣活動,某品種甚至炒出了上億元保證金的代理條件。
地方政府也在此政策背景下進行了基藥增補,青海率先公布了本省的基藥目錄,共增補200個品種;緊接著廣東更上一層樓,增補了278個。瘋狂的增補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引發了當年的廣東基藥腐敗案。 國家衛計委曾對地方喊話,國家基藥目錄520種加上低價藥目錄533種,從數量上已經夠用,不鼓勵地方增補。但話音剛落,浙江便公布了該省的292種常用藥目錄,尺度之大令人驚詫。
此后,各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基藥增補,對基層、城市等級醫院的使用數量或金額比例做出規定并納入考核,如此看來基藥市場要迎來大爆發了? 果真如此嗎?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基藥看上去很有潛力,但落實到市場上并沒有像預期那樣爆發。大量沒有市場基礎的品種依然是寂寂無名,許多代理商在交納高額保證金并積壓了大量的貨之后,市場仍舊未能啟動。
基層醫療機構僅僅依靠基藥是解決不了用藥需求的,100%覆蓋的要求幾乎是衛計委一廂情愿的想法。很多基藥品種本身是普藥,競爭激烈且利潤空間狹小,而基層用量小、利潤低、配送成本高,有些商家不愿意配送。
于是,2014年9月國家衛計委開始“放水”,允許基層醫療機構采購和使用非基藥品種,各省依照這一精神,配套出臺了各自的非基藥進入基層的使用比例。其中廣東省高,基層醫療機構可以使用40%的非基品種,其他省的自定比例基本在20%—30%之間。
即使國家衛計委正在調整優化基藥目錄,但從市場基本面上看,能夠刺激基藥市場再度振作的利好因素不會太多。2017版醫保目錄將在下半年施行,該版目錄中出現對基藥品種(主要是中藥注射劑)的報銷限制,如此怎么能夠令人相信基藥市場會借此復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