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啟動以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明顯緩解。2015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34歲,比2010年提高1.51歲,人民健康水平總體上達到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下降到30%以下,為近20年來低水平。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將進一步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增強改革創新力度,進一步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強化改革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進一步提高改革行動能力,推進政策落實。
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醫改,今年出臺了哪些“真刀實槍”的措施,解決哪些看病就醫難題?國務院醫改辦有關負責人及專家解說四大看點。
看病:哪些醫院不再靠賣藥賺錢
公立醫院檢查多、藥費貴,是百姓看病頭疼的問題,也是公立醫院改革著力解決的難點。目前,我國開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為100個。以北京為例,北京友誼醫院、朝陽醫院等5家公立醫院試點醫藥分開改革,取消藥品加成,同時設立醫事服務費,由醫保實時補償。截至2015年10月,門診患者的次均醫療費減少54元,次均藥費減少83元,住院患者例均醫療費減少1706元。
今年,公立醫院改革還將進一步推開,新增100個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新增試點城市所有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中藥飲片除外)。此外,還將推動10所國家衛生計生委委屬委管醫院納入屬地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研究推動軍隊醫院、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參與改革。
買藥:藥價能不能降
出廠價20多元一盒的藥品,醫院售價達180多元。類似藥品價格虛高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業內人士指出,90%以上的藥品都有降價空間。價格在藥品流通環節中層層提高,導致患者花費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才能從醫院拿到藥。
針對這些現象,2016年醫改重點工作任務提出,建立藥品出廠價格信息可追溯機制,推行從生產到流通和從流通到醫療機構各開一次發票的“兩票制”,壓縮中間環節,降低虛高價格。患者可自主選擇在醫院門診藥房或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藥。
“‘兩票制’是改革藥品器械流通領域‘價格虛高’積弊的有效手段,減少了藥品在流通環節層層倒票加價。”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應亞珍認為,藥品價格的可追溯機制,其實就是要規范生產、流通、供應各個環節的經濟行為,實現相關信息的公開透明,終為擠出價格水分提供監管條件。
求醫:社區醫院水平能否保證
55歲的張路巧是江蘇大豐市斗龍港村居民。作為留守老人,兩年前查出宮頸癌后她本想放棄治療,當地村醫得知后,幫她聯系上級醫院并陪著她做手術,現在恢復得不錯。去年,她還與村醫簽約“醫療服務包”,現在每個月可以接受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檢查,家庭醫生還會針對她的健康狀況定期回訪。
這樣的家庭醫生,今年將走進更多家庭。2016年,分級診療將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試點,在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到2016年底,城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15%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為增強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今年還將試點放開公立醫院在職或退休主治以上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
報銷:異地看病可否就地報銷
在長沙工作的張大爺退休后回武漢與兒子一起生活。但他的醫保關系在長沙,看病得先自己墊付醫藥費,出院后再把發票等寄回老家報銷,費時又費力。和張大爺一樣,不能報銷或者報銷比例低,墊付時間長,一次次跑腿,手續麻煩,成為有異地醫保報銷需求的人們經常遇到的難題。
2016醫改重點工作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建立完善國家級異地就醫結算平臺,逐步與各省份異地就醫結算系統實現對接,基本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到2017年,基本實現符合轉診規定的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讓更多大病患者減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