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邁進一個新的環境,意味著迎來一次新的轉折。
轉折是一道“檻”,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須邁過去。當然,沒有哪個企業希望自己成為“逃兵”,何況挑戰的同時也有機遇。
怎樣才能戰勝挑戰、抓住機遇?
無論是政策環境還是市場環境,今年的挑戰都大于去年,因此抓住機遇的難度也會相應增加。藥店究竟遇上了一個更壞的抑或更好的時代?
好壞從來都是相對而言,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也會變成好事,比如藥店的經營成本提高,有些藥店難以生存,這反而成就了區域連鎖的擴張。
藥店無法改變不利的客觀因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還有其合作伙伴——上游的供應商。
自從有了市場,就有了工商這對歡喜冤家,雙方吵吵鬧鬧,分分合合,終還是要在一起過日子,誰也離不開誰。值得慶幸的是,藥店大張旗鼓拿品牌藥“祭旗”的平價時代已成為歷史,和工業把酒言歡成為當下常見的和諧景象。
歸根究底,是工業營銷觀念的轉變。醫藥經濟新常態的到來,引發了營銷模式的變革,不變不行,否則恐怕難以逃脫落伍以致被淘汰的結局。于是,眾多藥企紛紛拋棄招商大旗,主動向藥店靠攏,探索新的供零合作之道,通過種種方式、方法幫助藥店提升動銷能力,從而為自己的產品拓展生存空間。對藥店而言,這無疑是幸福來敲門的訊號。
對藥企的熱情,藥店做出了積極的回應 - 想大限度地抓住消費者,單靠商業或工業的力量都不足。但雙方能否實現有效的對接,在新的環境里開創雙贏的美好時代?
2015年,藥店單店平均服務的人數再創新低,有的地方已降至2000人以下。在白熱化的競爭中,工商怎樣在營銷的合作上創新,才能留住老顧客、吸引新顧客?
以往的傳統營銷方式正漸行漸遠,工商共同搭建什么樣的新平臺、合作什么樣的新項目,都萬變不離其宗,離不開兩個中心——店員和顧客,前者的重點是如何讓店員愿意賣、賣得動,后者是怎樣讓顧客愿意買、常來買。一切營銷模式創新的著力點,都聚焦到商品流通的后一個環節 - 門店。
去年我們看到了更多藥店和藥企合作、以店員為主角的活動或競賽,還有各種以藥店大顧客群體——慢性病患者為目標人群的綜合用藥管理項目也開展得如火如荼,這說明藥店和藥企都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懂得從他人的角度來思考。
即便如此,這些形式相似的營銷舉措所取得的效果不一,區別在于是否真的讓店員的專業水平得到提升,讓顧客享受到真正的藥學服務。換句話說,藥店和藥企能不能迎來更好的時代,要看其給予店員和顧客的幸福指數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