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肝臟疾病的原因繁多,包括感染、藥物、中毒、酒精、腫瘤、代謝及自身免疫性損害等。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組與自身免疫損害相關的肝臟疾病,通俗地講,就是指人體免疫系統發生紊亂進而損害自身肝臟。其主要特征為:在肝損傷的同時,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血中出現多種自身抗體。
4種情況要想到“自免肝”
臨床上常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等。
發生肝功能損害(主要是轉氨酶異常)的患者,不能用病毒感染、藥物、酒精等常見致病因素解釋,并出現以下情況時,要考慮是否為自身免疫性肝病。
1、除了乏力、惡心、嘔吐等肝炎癥狀外,還有關節痛、肌肉痛、皮疹等自身免疫損害的表現。
2、在轉氨酶等異常的同時,發現球蛋白異常升高。
3、少數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伴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干燥綜合征等。
4、伴發皮膚瘙癢,出現眼瞼內側“黃色瘤”、高脂血癥等情況。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傾向于認為,該病是在一定的遺傳背景下,由不良生活習慣、勞累、病毒感染、藥物等因素誘發的。由于發病初期臨床表現隱蔽,常無明顯癥狀,診斷又較嚴重地依賴于實驗室檢查,所以容易導致疾病隱匿性進展,以致發展為肝硬化,甚至出現嚴重的肝功能衰竭。而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可以明顯延緩疾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因此,如果在體檢時發現肝功能異常,應及時就診,配合專科醫生進一步排查,并進行相關自身抗體的測定,必要時進行肝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