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是各種慢性肝病的終末病理階段。肝硬化早期可無任何明顯癥狀,后期則出現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礙、門靜脈高壓和多種并發癥,死亡率高。肝硬化根據是否發生腹水、肝性腦病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分為代償期和失代償期肝硬化。終末期肝病多指失代償肝硬化。
終末期肝病的表現包括黃疸、腹壁靜脈曲張、皮膚色素沉著、下肢水腫、腹水、蜘蛛痣、杵狀指和肝掌等。利用Child-Pugh分級雖然能夠判斷肝病患者肝臟的代償能力,但對肝病嚴重程度的判斷仍然不太精確。自2000年美國Malinchoc等初創立終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評分以來,隨后的研究證實其為不同的終末期肝病生存率的預測指標。其可對終末期肝病短期、中期死亡率進行有效的預測,且其評價指標獲得簡單、客觀、易于計算,在肝病診治中廣為應用。
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是以肌酐、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膽紅素結合肝硬化病因來評價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儲備及預后的評分系統。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評分的計算公式為:MELD=3.78×ln [T-BiL(mg/dl)]+11.2×ln[INR]+9.57×ln[Cr (mg/dl)] + 6.43。
公式中的T-BiL為總膽紅素,INR為國際標準化比值,Cr為血清肌酐,ln即loge為自然對數。需要注意的是,在歐美國家,公式中總膽紅素和血清肌酐的單位用的是“mg/dl”。而我國使用的是國際單位制(SI),總膽紅素和血清肌酐的單位是“μmol/L”。在使用該公式計算MELD分數時,需要先把總膽紅素和血清肌酐“μmol/L”換算為“mg/dl”。總膽紅素的換算系數為17.1,血清肌酐的換算系數為88.4。因此,在使用國際單位制時,MELD的計算公式為:
MELD=3.78×ln[T-BiL(μmol/L)÷17.1]+11.2×ln[INR]+9.57×ln[Cr (μmol/L)÷88.4] + 6.43。
例如:測得1例丙型肝炎終末期肝病患者的總膽紅素(T-BiL)為73.6μmol/L,血清肌酐(Cr)為124.0μmol/L,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為1.54,計算該患者的MELD分數:
MELD=3.78×ln[73.6(μmol/L)÷17.1]+11.2×ln[1.54]+9.57×ln[124.0(μmol/L)÷88.4] + 6.43≈20.04。
MELD評分越高,肝病越嚴重,患者死亡風險越大。MELD 40的患者70%以上的患者死亡。
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評分可用于預測非肝移植患者肝病死亡率。MELD對終末期肝病患者在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后患者的死亡率中具有良好預測能力;還可用于評估移植前患者等該供肝期間的死亡率及肝移植術后的死亡率。2002年開始,美國器官分配網絡正式將MELD評分作為確定肝移植器官分配優先權的標準。
整理自:北京地壇醫院蔡晧東醫生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