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硬度測量值(LSM)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標志。有研究報道,肝臟硬度測量值(LSM)與乙型肝炎患者的轉歸相關。然而,肝臟硬度測量值(LSM)的動態變化及其與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纖維化組織學逆轉之間的關系仍未得知。
本屆美國肝病研究協會(AASLD 2016)年會上,來自北京都醫科大學北京友誼醫院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消化病科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帶來了一項報告,闡明了恩替卡韋治療后,肝臟硬度測量值(LSM)動態變化預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纖維化組織學逆轉的預測價值。
研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韋治療78周。研究人員測定了患者在基線時和治療每26周的HBV DNA水平、肝功能檢測和肝臟硬度測量值(LSM)值。肝纖維化組織學逆轉定義為纖維化Ishak評分下降≥1。研究使用分段線性混合效應模型研究肝臟硬度的動態變化。
研究結果
93例接受恩替卡韋治療的患者中,44.1%的患者發生肝纖維化組織學逆轉;
肝臟硬度測量值(LSM)的動態變化呈兩階段下降模式:
快速下降期出現于恩替卡韋治療26周后:在肝纖維化逆轉組,肝臟硬度值(LSM)從12.6 kPa下降至7.6 kPa(下降率= 39.7%),而在非逆轉組,肝臟硬度值(LSM)從11.3 kpa下降至8.7kpa(降低率= 23%);
緩慢下降期出現于治療26周-78周:在肝纖維化逆轉組,治療52周-79周時,肝臟硬度值(LSM)分別進一步下降到7.1 kPa和6.4 kPa,而非逆轉組的肝臟硬度值(LSM)分別為8.4kPa和7.7 kPa;
多元回歸分析顯示,肝組織學纖維化逆轉與患者年齡、組織學炎癥評分以及肝臟硬度值(LSM)變化相關;
肝纖維化預后模型預測肝纖維化逆轉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AUROC)為0.73(95%CI:0.60-0.85)。
研究人員總結稱,針對接受恩替卡韋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臟硬度值(LSM)的動態變化可以預測其肝纖維化的逆轉。
信源:Dynamic changes of liver stiffness predict histological reverse of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treated with entecavir. HEPATOLOGY, VOLUME 64, NUMBER 1 (SUPPL) AASLD ABSTRACTS.